欢迎来到南京市思尔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Nanjing Cell Life Biotechnology Co., Ltd.
 细胞存储  
       给家人一份健康投资
   再生医学
        未来已来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17:30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一:18921447290
联系电话二:025-87722178
邮箱:sierlaiswkj@163.com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位院士关注干细胞治疗!

发表时间:2020-02-19 12:58

  干细胞治疗人类疾病已经成为弥补传统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在彻底颠覆传统医学理念,引领生物医药领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与疾病抗的过程中,各国的专家学者纷纷聚焦干细胞,当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急时刻,我国有多位院士正尝试借助干细胞来赢得这场抗病毒战役。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未来5年的工作规划,首先是用新技术解决慢阻肺、哮喘的小气道问题,第二是要发展一个抗肿瘤新药,还有一个是希望在干细胞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疾病治疗方面,干细胞被寄予厚望。干细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国际上有200多款干细胞候选药物正在开发中,我们国家有近70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通过备案,10余款干细胞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5款干细胞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了默示许可。当前,干细胞凭借着巨大的疾病治疗前景,被应用到多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中


干细胞有望凭借免疫调节、抗炎作用以及修复受损组织的特性来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控制肺部急性炎症反应以及促进内源性修复,成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新探索,也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2月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两次提及,在本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抵抗过程中,配合应用干细胞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微信截图_20200219130406.png



根据全球重要的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数据,由北京302医院王福生院士负责的临床研究项目《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登记注册[2]根据该数据库的信息显示,这是一项多中心试验,计划招募40名患者,实施时间为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2月。


尽管与过去相比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一些疾病目前尚缺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许多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干细胞,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人类健康做加法。

在第二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解剖学家苏国辉表示,在疾病的治疗中,一些传统方法可能没办法攻克疾病的防线,但是未来干细胞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治疗的新方向,打击肿瘤等疾病。


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取得突破,一些罕见病的治疗拥有了新选择。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罕见病的一些干细胞治疗产品已经获批上市,例如针对克罗恩的prochymal和针对I型粘多糖贮积症 MultiStem®。此外,针对渐冻症、帕金森等罕见病的干细胞疗法也进入到了临床试验后期阶段。在2018年上海市罕见病/孤儿药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说道,“未来最有效的干细胞疗法可能是在罕见病上。

对于如何让干细胞疗法发挥临床治疗价值,学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并认为干细胞治疗的效果还会受到疾病类型、疾病进展情况、实施医生的医疗技术、医院整体实力水平、细胞质量、注射途径、最佳剂量和治疗时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曾在行业大会上表示,讨论干细胞治疗的效果,离不开对人体复杂系统的了解,摸清规律,顺应规律,干细胞治疗可能就有不同的效果。例如,人们正确了解慢性病的规律后,在整体系统协调的情况下使用这种疗法,疗效可能会更加稳定和确定。


干细胞的价值在于其科学本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替代或者修复损伤组织,同时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抗炎特性又赋予了其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正如周琪院士在《中国数字科技馆院士说》专栏中说道,干细胞的用途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干细胞可以变成皮肤,那么那些烧伤病人就有了皮肤的来源;如果干细胞可以变成神经,那么那些神经有缺陷甚至瘫痪的病人就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如今,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面前,干细胞有望给人类疾病治疗带来新的认知,再次为人类健康做加法。




咨询热线:025-57069599
思尔来生物——致力人类健康改善
选择干细胞冻存,给家人一份健康投资
联系电话一:18921447290
联系电话二:025-87722178
邮箱:sierlaiswkj@163.com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铁匠营80号28A
南京市思尔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NANJING CELL LIFE BIOTECHNOLOGY CO., LTD.